在距离贵州荔波县30公里左右的山区,有一个瑶族山村,名字很好记,叫拉片村,这里的村民属于瑶族的一个支系——白裤瑶。其实白裤瑶是特指男性,因为这里的男人传统服饰是青灰色上衣加白裤子,所以有了白裤瑶的称谓,而女人则按照裙子的形状,叫“两片瑶”。
我们到拉片村时,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,游客已经不是很多。虽然村口建的“拉片村”标志物建得很“商业”,但进村后却并没有某些古村古镇的“商业气息”。只有村里几个卖土特产的摊位,提醒了我们这里已经是个旅游景区。
拉片村最有观赏价值的是“禾仓群”,禾仓就是村民储存粮食的地方。说实话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智慧的民间建筑设计。以前我们见过类似的粮食库,大多是圆形的,像个堡垒,这里的“禾仓”则更像是“高脚屋”。
瑶族的禾仓大致分圆锥形和方形的两种。其中圆锥形的是最古老、最原始的禾仓,它的顶部覆盖茅草,并且装饰成一个葫芦的形状,很有美感;下面则是放粮食的圆筒状仓库,是个用竹篾编成的直径两米,高度约2米的大“箩筐”,另开两扇小门用来装卸粮食。
每个禾仓都有四根柱子支起来,距离地面有两米高,其目的当然是通风,让粮食不易受潮霉变。而禾仓之所以成群地建在一起,为的是远离居住区,离居住区远了,自然就离火种远了,避免了火灾隐患。
这禾仓还有一绝,就是仓门都不上锁。通常我们都知道,房屋上锁是为了防贼,而瑶族禾仓仓门不上锁才是为了防贼,因为瑶族禾仓的设计是必须用木槌之类的硬物敲打,仓门才能打开,这一敲打,全村人都知道有人在开仓了。瑶族群众有个默契是夜里不开仓,所以如果夜里有人敲打禾仓,必是窃贼无疑了。看到这里必须为瑶族群众的聪明才智手动点赞了吧!还没完呢,后面还有更聪明的设计呢。
在瑶族禾仓群参观时,我们发现一个最有趣的地方,那就是每根支撑禾仓的柱子上,都有一个坛子,所以这里禾仓又叫“坛脚仓”,这些坛子都是用来做装饰的吗?当然不是,村中导游说:你们仔细想想,答案在参观结束时再告诉大家。
历史上贵州多山区,道路艰难,经济落后,所以贫困地区也多,拉片村就曾属于贫困重灾区之一。今天,中国的旅游业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产业,同时也是一项脱贫工程,拉片村就是靠旅游脱贫的典型代表之一。
在拉片村的一个山坡上,建着一排排漂亮的房屋,是政府建的移民新村,让贫困山区的瑶族群众迁到这里,分享旅游产业的红利。农家乐、旅游演出、旅游商品以及更重要的优惠政策,让拉片村加速了脱贫的步伐。
在禾仓群边上的一个长廊里,几位老奶奶级的瑶族妇女,正在一针一线地缝制传统服饰,这些精巧的民族服饰已经不再是为家人制作,而是准备卖给游客的商品,拍这些照片时,我有些感动,这些年过花甲的老奶奶们,其实是在为子孙们缝制着未来。
告别拉片村时,导游给出了禾仓群立柱上放坛子的答案:那是用来防鼠的,有那光滑的坛子把关,老鼠就爬不上去啦!